“硬联通”加速 “软联通”提质 “心联通”加深
大湾区 大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下,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规则机制“软联通”提质,湾区居民“心联通”进一步加深。 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之一黄茅海跨海通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广东省珠海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龙狮比赛暨龙狮嘉年华活动,为当地居民送来满满的祝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横琴澳门新街坊小区设置的澳门政务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再添“关键一横”!2024年12月11日15时,国家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再次“上新”。该项目起于珠海市平沙镇,终于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下,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规则机制“软联通”提质,湾区居民“心联通”进一步加深。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哪些亮点?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陈广汉、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刘明伟。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动力源
记者:近年来,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再到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开通。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有何特殊意义?
陈广汉: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目标就是大湾区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生活圈,大湾区城市与广东省其他地级市实现2小时通达,与周边省份的省会城市实现3小时通达。
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分别是1997年通车的虎门大桥、2008年通车的黄埔大桥、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2019年通车的南沙大桥、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此外还有多条通道正在建设。
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将拉近江门、阳江等地与港澳等地的距离,为粤西地区融入大湾区核心圈提供了更便利的通道,有助于实现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对于加快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刘明伟: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再到黄茅海跨海通道,从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覆盖,再到世界级的机场群的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加速,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速度、质量都得到提升。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GDP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4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大、人口流入多、产业结构好,但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珠江口西岸城市与东岸城市存在一定差距。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能够提升珠海与江门等地的交通便捷性,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为珠江口西岸乃至粤西产业升级、文旅发展等带来更多来自港澳的“超级流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动力源。
规则制度深化衔接,优质生活圈宜居宜业,双向奔赴共同书写新篇章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双向奔赴如何体现?
陈广汉:“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最为重要的特征,也是最为重要的优势。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可以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自由港制度、国际商务网络、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和体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外资,开展国际贸易和投资;香港、澳门也可以利用内地城市的资源、人才和市场的优势,拓展经济腹地,提升国际竞争力。
位于广东珠海南端、与澳门一水之隔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被中央赋予“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重要定位。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3年多来,愈加深入的交融正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生动书写。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立足粤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围绕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将中医药大健康、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会展商贸及文化体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促进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的新平台。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3年多来,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琴澳一体化水平逐步提升,对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记者: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陈广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强调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极点之一,澳门—珠海的发展至关重要,横琴又是珠澳发展的重心。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为澳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战略支点,有利于充分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潜力,用足用好澳门自由港和珠海经济特区的有利因素,加快提升澳门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力支撑“澳门—珠海”极点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作用,加快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辐射带动粤西和广东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刘明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成立,掀开了琴澳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一体化发展明显提速,优质生活圈让居民宜居宜业。截至2024年10月底,澳企总数达6521户,较合作区成立时增长40.6%;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16863人,就业人数5297人,同比分别增长17.1%和6.4%。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就是以精准思维统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全局,以绣花功夫建设一个深度合作区来带活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发展,实现“小切口大变化”,发挥支点撬动效应,为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增长源。
从蓝图逐渐变为实景,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南海之滨拔节生长
记者: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目前应在哪些方面发力?
陈广汉: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实现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南海之滨拔节生长。
“硬联通”不断推进和优化。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实现港澳与内地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推动湾区内地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不断升级和优化港澳与内地口岸通关设施,大湾区“硬联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便捷流通。
“软联通”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衔接。随着大湾区内地城市同城化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制对接和一体化在加快。同时,湾区内地城市不断推动营商环境与香港、澳门对接,为企业提供更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学习、养老提供居民待遇。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医疗互联互通,呈现出双向交流和融合发展的趋势。这一系列举措也让粤港澳三地居民不断加深“心联通”。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程度高,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方面重点发力,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成效显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日渐深化,数据、资金、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动,大湾区科创实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粤港澳大湾区应不断深化体制机制、要素资源、平台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进一步突破。
刘明伟: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专利实力跻身全球四大湾区前列,是经济发展质量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区之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条件和产业发展综合优势,这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巨大,广阔的市场也蕴含着更大的可能。随着改革创新的动能持续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化建设逐步深入,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正加速优化构建。
5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一张蓝图逐渐变为实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探索前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国际一流湾区蹄疾步稳、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