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纪检监察机关推动构建风清气正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6   字号: 订阅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聚焦吃拿卡要、冷硬横推、违规收费、趋利性执法等严重影响市场秩序问题,督促纠治整改,促进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用心用情办事、依规依法用权,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善于倾听企业呼声,找准营商环境问题痛点。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合理诉求能否被及时倾听、有效回应,直接关乎市场投资信心、经济发展活力。然而在个别地方,政企沟通机制“最后一公里”仍不顺畅,企业呼声尚未被及时转化为服务举措,成为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

  群众有所呼,纪检监察有所应。围绕构建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主动出击,通过监督监察、信访举报、巡视巡察等渠道收集问题线索,督促职能部门依规依法履职尽责,解决好企业合理诉求。

  湖北省宜城市纪委监委在严肃查处小河镇分管水利的正科级干部侯光平、水利中心主任李国强擅自决策向33家企业加价收取水费问题后,督促镇自来水公司退还多收取的水费,推动相关部门对全市供水价格进行成本监审,及时合理规范定价;山东省微山县纪委监委以人才公寓申请难为切入点开展整治,通过下发廉情提示函、成立监督检查组、开展座谈等方式,督促清退不符合承租条件的人才公寓140套,并向企业人才配租64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纪委监委开展“余企同行”攻坚破难监督,会同职能部门收集归纳“审批办事更高效、资源触达更便捷、政策申兑更迅速”等企业反映强烈诉求,提出各类监督意见16条……

  从“敷衍塞责”到“主动回应”,背后是作风之变,也是理念之变。在纪检监察机关有力推动下,相关部门主动倾听企业呼声、积极回应企业关切,从而赢得企业信赖、激活发展动能。

  善于深挖症结根源,督促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发现问题是“表”,解决深层次诱因是“里”。抓住“里”,有针对性地施策,才能纠表治里,防止问题反复发生。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纠治并举,从发现问题回溯,析事明“里”,深挖根源:

  “回应迟滞”表象在流程,根子在“躺平”。江苏省句容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分析,企业诉求回应不及时表面看是“流程冗长”,实质是“责任休眠”,少数干部把“合规”当“护身符”,把“留痕”当“免责单”,对诉求“合不合理”漠不关心,对“能不能办”推诿扯皮,“微笑不办事、热情不服务”,这种“躺平式”作风应予坚决抵制。

  政策红利能否转化为企业获得感,干部作风是其中关键变量。杭州市钱塘区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高亮亮直言,如果干部“愿作为、敢作为、善作为”,企业的合理诉求就能得到快速响应和解决;反之,如果干部“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企业的难点痛点自然就无法及时有效破解。

  “诉求无人应”不仅挫伤企业发展信心,更容易滋生“围猎”腐败。湖北省丹江口市营商办常务副主任顾亚莉分析,若企业未能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可能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陷入被动,错失商机、贻误发展,影响投资信心。江西省武宁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个别领导干部利用企业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以“办事难”“流程繁”为由索取好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背离优化营商环境初衷,也违反廉洁纪律。

  实践表明,打通惠企服企“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压实责任。针对上述情况,纪检监察机关找准监督靶点,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职能部门转变作风,从“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让惠企政策真正从“纸面”落到“地面”,从“盆景”变为“风景”。

  善于紧盯具体问题,打出助企纾困“组合拳”。营商环境,说到底是“人”的环境。制度再精美,也需干部“愿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去落实;政策再丰厚,也要靠“硬约束、严要求、真问责”来兜底。

  为破解影响市场活力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推动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针对市场准入效能提升,河南省南阳市纪委监委围绕清单公开机制、隐性壁垒整治、审批效能监测、规范中介服务等重点工作,构建督查、线索核查、回访调查等机制,层层拧紧责任链条;紧盯奖补资金兑现,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纪委监委以开展涉企执法监督工作为契机,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省科技专项资金、企业上规模发展奖补资金拖欠问题,助力企业发展、提振企业信心;聚焦行政审批提速,江苏省仪征市纪委监委推动股权变更、企业登记涉不动产处置等9个“一件事一次办”落地实施,“签约即发照”“拿地即开工”“发证即抵押”等服务同步推出,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投产全面加速,为投资者打造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的营商环境……

  监督利剑指向哪里,作风顽瘴痼疾就瓦解在哪里;干部“敢为”的底气充盈到哪里,企业“敢投”的信心就澎湃到哪里。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深入一线、精准对接,将企业的“问题清单”转化为职能部门的“履职清单”,最终实现营商环境的“优化清单”。

  善于建立长效机制,合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并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某一部门之责,需要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机制、细化举措,让企业在每个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公平与便利。

  制度发力,深化“亲”“清”导向。即将出台的新版《余杭区涉企问题全流程高效闭环解决机制》结合监督意见,在“做优”上有了进一步突破:建立研判机制,及时形成涉企服务领域工作报告,将解决“一件事”提升到解决“一类事”;推动市区两级“企呼我应”系统贯通,实现涉企问题高效统一归口;推动完善纪检监察力量监督联动机制,加强对部门处置企业诉求的监管力度,通过抄告、通报、会议联动等形式实现落实过程同步监督。

  文化培育,涵养“亲”“清”风尚。南阳市纪委监委深化警示教育,剖析典型案例,明确“用权不可图利”红线;双向规范政商交往,组织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干部与企业家共赴廉政教育馆,开展“反对贿赂·亲清政商”专题辅导,明确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线上开辟“助企纾困——纪检监察干部在行动”等多个宣传专栏,公示权力流程及监督渠道,倒逼干部规范用权,让“依法办事”成为常态。

  主动服务,推进“亲”“清”有感。辽宁省沈阳市纪委监委坚持问需问计与回应关切相结合,将“企业群众想什么”和“纪委监委干什么”精准结合,推动相关部门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找茬”窗口,以“马上督”促“马上办”,推动问题办结。以“万件清理”监督工作为主线,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办结省纪委监委相关交办件6200余件。聚焦企业最关心的信用环境,推动全市清偿拖欠款、兑现未履行承诺。

  “我们将继续严肃纠治破坏营商环境问题,切实以纪检监察硬约束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以善督善促和严管严治保障善作善成。”沈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