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三资”监督网 守好群众“钱袋子”丨梅州市纪委监委深入开展“三资”经营性合同专项整治 铁纪护航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10-24  来源:客都清风  浏览次数:126   字号: 订阅 收藏

“通过专项整治,长达17年的村集体山林承包合同纠纷问题得到了解决,集体经济合同全面清理,问题合同全部整改,村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实了。”谈起村里的变化,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村干部说。这也是大埔县纪委监委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农村集体“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今年以来,梅州市纪委监委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点整治项目,部署开展村(社区)集体“三资”经营性合同管理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优化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清障护航。

协同联动发力 全面清理排查

“上次反映问题后,镇村干部很快就上门来商讨方案,耕地资源被盘活了,我家每年也多了一笔收入。”梅县区畲江镇官铺村村民说道。

此前,畲江镇纪委接到村民反映,官铺村有部分耕地因某企业经营问题导致耕地未能被合理耕作和利用,村民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畲江镇纪委随即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走访了解、座谈协商、现场核实等,重新引进意向企业盘活300多亩耕地。最终,官铺村委于今年8月与某农业企业成功签订合同,耕地重新盘活后,惠及7个村民小组共计209户村民,年均村集体收入将增收约9万多元。

农村集体“三资”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涉及范围广。如何让“糊涂账”变“明白账”、“沉睡资源”变“源头活水”?

梅州市纪委监委从“小切口”发力,聚焦村集体“三资”合同清理整治,印发《关于开展村(社区)集体“三资”经营性合同管理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整合市县两级力量,强化农业农村部门主体责任,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

“我们选取了全市‘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村和重点关注村(居),全面排查涉及村(社区)集体土地、物业等资产资源流转、租赁发包等‘三资’经营性合同。同时,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如推动市司法局对专项整治过程中有关单位清理整改违规合同涉及的普遍性政策法律适用问题提供指引。”梅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集中整治工作的开展,着力推动纠治合同条款显失公平、违规处置、监管不力等问题,有效维护群众和集体利益,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三资”经营性合同11877份,审查出问题合同6290份,完成整改4256份。

“我们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作为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要抓手,统筹用好监督力量,靠前监督打通‘堵点’,精准监督清除‘淤塞’,把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用好管好守好。”梅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紧盯整治重点 强化监督执纪

“村集体资金入股分红收益的16万元和拖欠的土地、山林承包款5万元都交到村委会账户上了,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日前,梅江区纪委监委在专项整治中发现三角镇某村存在未按合同约定向承包商催收承包款和分红问题,该区纪委监委督促三角镇党委立即组织镇属部门和该村村委立行立改,最终挽回村集体经济损失共计21万多元。

农村(社区)集体“三资”涉及范围广、部门多,清理整治的关键是要明确重点、压实责任。

今年以来,梅州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组成四个督导组,对8个县(市、区)开展集体“三资”经营性合同管理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进行实地督导,围绕村(社区)集体涉及土地、物业等资产资源流转、租赁发包等“三资”经营性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存在的显失公平、违规处置、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监管不力等损害群众和集体利益的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通过靶向监督推动解决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

“我们通过谈话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共抽查16个镇(街)、16个行政村(经联社)、244个村民小组(经济社),发现超长期合同、未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合同、超低价合同等不规范合同110份,督查发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问题28个,移送问题线索2条。”梅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推动问题整改的同时,梅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和落脚点,通过专项整治,帮助大埔县北塘村靖西联队拿回1666.5亩集体山林和拖欠的承包款,帮助茶阳镇石田村村民追回集体鱼塘补偿款3万余元,督促收回兴宁市合水镇中官村扶贫互助金入股分红款3.54万元......努力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注重源头防范 促进公开透明

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用好用活集体“三资”,是实现富民强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梅州市纪委监委推动农村集体产权线上交易,打通供求双方信息渠道,促进农村资产资源保值增值。

近日,由大埔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发起的梅州市首宗农村产权流转线上交易项目——湖寮镇莒村村集约土地41.79亩流转项目在梅州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平台上成功交易。

该项目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竞投者通过微信小程序“梅州农村产权”参与线上竞投,历时33分钟,经过多轮线上竞价,起拍价每亩500元/年的土地,最终以每亩800元/年成功竞拍,溢价率60%。

“自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41.79亩土地成为全市首宗通过线上交易平台成功竞拍的项目之后,目前大埔县已成功完成农村产权项目线上竞拍交易8宗,正在挂网竞拍交易13宗,全县14个乡镇已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全覆盖。”大埔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摸清“家底”很重要,将集体收支“晒”在阳光下也很关键。在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线上交易建设的同时,梅州市纪委监委推动集体“三资”经营性合同、集体资产资源录入梅州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系统,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着力解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不公开、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录入资源性资产101945宗、经营性资产4076宗、非经营性资产57907宗、经营性合同11877份。

此外,梅州市纪委监委积极发挥惠民信息平台公开作用,在惠民信息平台设立“小型工程项目”功能模块,要求各镇村将使用财政资金且不需公开招投标的小型工程项目信息在平台上全面公开,并组织开展专项监督,严肃查处暗箱操作、违规审批、收受回扣、吃拿卡要等各种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的“微腐败”问题。截止到今年9月,全市共公开小型工程建设项目24007个,涉及财政资金21.73亿元,共摸查发现问题1894个,推动整改问题1673个,查处基层小型工程建设中问题35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5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监督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断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以精准有力监督护航乡村振兴。”梅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